作者: 網壇科技 www.www.papapaimai.cn 2019-07-26
日前,全國農業農村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培訓班在海南省??谑信e辦,全面分析農業農村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新等級保護制度、數據安全防護技術及政策、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建設、攻防演練經驗等內容。“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農村”“互聯網+精準扶貧”等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
互聯網時代農村建設現狀
1、網絡覆蓋率達到一定規模,普及率逐年攀升
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65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9.6%,較2017年底提升了3.8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較2017年底增加1291萬人,增長率為6.2%;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8.4%,較2017年底提升3.0個百分點。
2、運營電商模式脫貧,未來紅利在農村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網上開店直銷農產品、線下搞旅游觀光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有不少敢想敢干的農民甚至闖出了不小的名堂,干出了不小的動靜。隨著越來越多的"網店村"和"網店鎮"的不斷出現,不得不說未來互聯網的最大紅利源頭就是在農村。而且,必須要承認的是互聯網也在改變著農村,已經成為了振興農村建設的一股新的中堅力量。扎根在農村的新農民利用互聯網的成功也是全國所有鄉村的一個現實縮影,在未來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農村脫貧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3、互聯網設施不健全, 鄉村基礎設施薄弱
鄉村地區移動手機網絡普及率可觀,但科技含量稍高的智能設備及互聯網覆蓋率嚴重不足。學校上網硬件設施配置較低,教師與學生無法及時獲得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鄉村教學方式和質量難以內涵式發展,導致鄉村地區入城求學的“陪讀家庭”數量逐年增多,成為空心村的一大誘因。同樣,鄉村簡陋的醫療設施使醫生缺少遠程培訓和講座學習機會,對鄉村地區的公共衛生教育與預防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對患者病情難以得到及時的科學診斷和醫治。
4、文化共享平臺缺失, 鄉村文化難以保護與傳承
鄉村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文化交替而保留下來的時代符號和文化遺產,民風民俗、生活習慣、傳統文藝表演、傳統節日等鄉村文化具有獨特且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意義和社會經濟價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山水風貌、鄉村聚落、鄉村建筑、民間民俗工藝品等物質層面和生活習慣、傳統文藝表演等行為層面均無法得到優良的繼承。
5、互聯網式的營銷模式生疏, 鄉村旅游資源未有效整合
鄉村旅游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無干擾的人文與生態等特色,迅速成為一種深得人們喜愛的休閑游憩方式。但在鄉村旅游中,無線 W i-Fi、電子地圖、APP 支付等網絡設施極低的普及率,很大程度上降低游客的游覽便捷度和舒適度。對于鄉村地區來說,旅游信息和文化信息利用互聯網高效的平臺宣傳意識不足,互聯網營銷模式生疏,農副產品滯銷或廉價處理。
6、信息化和網絡化數據平臺建立尚未完善, 鄉村電商發展受阻
在互聯網電商大行其道的時代,鄉村電商發展是大勢所趨。然而,在偏遠的鄉村地區,落后的交通設施與不健全的物流體系,相對落后的科技水平與不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得鄉村信息數據平臺建立難以實現,使得鄉村地區對網絡使用、網絡電商的認識嚴重不足,電商在鄉村地區的發展遲遲得不到突破,成為鄉村電商與經濟發展的主要阻礙。
“互聯網+”農業的6大模式
模式一、農村電子商務
在互聯網+農業大潮中,電子商務企業自然是排頭兵。自2015年伊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如火如荼,不少優質農副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在網上進行售賣,暢銷全國。農村電子商務不斷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成為政府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
模式二、農業眾籌模式
作為熱度飆升的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眾籌對很多人來說已不再陌生,但在農業領域運作眾籌,尚屬新鮮。農業眾籌目前并沒有非常成熟的模式,農業企業需要多借助其他行業經驗,跳出行業看行業,打破傳統思維,創造符合自身條件的新模式。
總體來說,農業眾籌可以貫穿于整個農業大鏈條的各個環節,從農業育種、種植到生產、加工和銷售等整個全產業鏈。同時,能夠運用互聯網的大數據提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有序的組織生產。從田間地頭開始,通過互聯網技術對農作物實施灌溉,最后輸出合格的產品,再通過互聯網傳輸出去。對消費者來說,食品安全溯源系統極有吸引力。
模式三、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
現在,各種各樣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站也在興起,全國涉農的網站已經超過了3000個,村村樂、萬村網、三農網、新農網、村村通網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資源。
目前互聯網+農村信息服務類的公司還不是很多,其一是農村網絡設施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則是在農村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人數較少,即使使用的人數當中,還存在這一批僅是用來作為日??措娨?、打電話等的一種工具,真正用于上網獲取信息資源的還較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展和農村網絡化的鋪開,農村信息服務也會大受歡迎。
模式四、農村金融模式
對于農民,除了渴望便捷的基礎金融服務外,他們還迫切希望解決發展產業上缺資金、技術、能力的難題。讓各類三農客戶特別是貧困農民貸款進得來、貸得到、辦得快、還得起。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將其作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進行部署,明確提出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
模式五、農產品品牌創建模式
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品牌農業或將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商機。而農村電子商務已經不是一種營銷工具,它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模式。
目前比較出色的農產品電商品牌有河北羊絨、山東博興的草編和土布、奉節臍橙、甘肅成縣核桃等等。由于農產品整體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類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所以,未來品牌農產品電商將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模式六、農村電商物流服務
目前農村物流網絡很不健全。傳統物流僅僅依靠郵政來支撐。但隨著農村電商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農村網購的數量增多,再加上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城政策的放開,各項渠道的打開,郵政的業務開始拓展,但負荷巨大,難免不產生紕漏。
目前,郵政依托原有的郵政基地,打開郵樂網網購平臺,通過郵政運送至千家萬戶。同時開發除農產品外的農村電商的新內容,如農資農具、數字農家樂、特色旅游和招商引資等。
此外,借助“郵掌柜”系統,在郵政網點、“三農”服務站、村郵站甚至利用投遞員等線下實體,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
“互聯網+”農村農業建設的若干建議
1、強化“互聯網+”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工作的結合力度
一是要把“互聯網+”與加快農業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將互聯網應用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戰后環節及農產品生產的全產業鏈;二是要把互聯網+農業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通過電商培訓、專項補貼等形式,培養一批“新農人”創業者。三是把“互聯網+”農業與脫貧攻堅戰略結合,加大對電商平臺對接,帶動貧困縣。
2、強化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進寬帶進村到組入戶,縮小城鄉間地區間“數字鴻溝”的硬件基礎,通過定向補貼等形式積極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
3、強化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規劃物流資源整合,加大物流資源在縣域層面的統籌力度,鼓勵郵政、供銷社通過整體出租、入股等合作形式,深入開展與平臺電商及現代物流企業的合作。加強冷鏈物流建設。
4、強化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
制定農產品線上交易分類標準,建立適應農產品發展的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化提升線上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頻道生產者改進生產和產后運銷管理。相關部門及時對假冒偽劣產品清理下線,維護農業電商市場交易秩序,強化電商誠信建設。
5、強化農村電商的人力資本支撐
整合農村、人社、商務、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針對不同類型主題和應用,開展專題性,體系性“互聯網+”應用培訓。依托縣域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政府采購等形式鼓勵平臺電商積極參與農戶互聯網知識普及培訓,傳授用得上的“互聯網+”知識和實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