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網壇科技 www.www.papapaimai.cn 2020-06-24
一、社交電商概念
社交電商概念。在當前以互聯網為依托進行社交活動日趨普遍,在很多互聯網用戶日常生活中,微博、微信社交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就是借助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對商品內容進行傳播分享,引導用戶對商品購買或消費的行為。
① 從消費者視角看,社交電商與其購物行為的息息相關主要體現在購物前對店鋪和產品進行選擇、購物中實現與賣家交流互動和購物后消費者形成的消費評價及購物分享。
② 從電子商務企業視角看,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對社交網絡進行運用,主要目的在于加強與用戶溝通交流,促進產品更加順利地推廣和銷售。
③ 從社交網絡媒體視角來看,其對電子商務開展營銷,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推廣、銷售電子商務企業產品獲得相應廣告利潤。
二、社交電商產業鏈模式特點
一、黏性大、互動強。
相對單純性電子商務,社交電商具有鮮明社交性質。買賣雙方處于商業行為中時本質上具有利益對立性,較難在消費過程中建立信任關系,而社交電商則可借助其社交性質,提升買賣雙方信任感。社交電商所利用的,是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更偏向于信任熟人購物評價慣性,可對用戶族群進行精準定位,并通過社交群內口碑,提高用戶認可與忠誠度,從而使商品獲得更高轉化率與更高復購率。在收入不斷提升的今天,除生活必需品外,消費者開始越來越多地對自己喜歡的商品進行購買,很多商品并非單純地為滿足消費者某項剛性需求,是一種能夠提高消費者生活品質的存在,消費者對該類產品的選購,并不具備定期性,往往購買于生活閑暇空隙,通過社交平臺注意到這些商品后才會產生購買欲望進而發生購買行為。
二、用戶細分精確。
社交網站是面向用戶而建的,用戶通常都會擁有自身群組,可在不同討論組中對信息與感想進行發布,通過社交網站群組劃分,商家即可輕易地接觸到大量用戶層,對用戶興趣、愛好和習慣等信息有所了解,進而可對更精確的營銷計劃進行制定。社交電商的互動性,與傳統電商推行的單項搜索相比,可有效地指導消費者對個性化非標性商品進行購買,在電商轉化率上遠遠超出傳統電商。社交電商平臺本身在電商轉化率上可達到6%-10%轉化率,尤其社交平臺上的頂級網紅在電商轉化率上可達到20%,而傳統電商轉化率卻不超過1%。
三、商業潛力巨大。
在社交網絡上,匯集了大量真實人群,豐富的人脈資源給社交電商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業潛力。社交網站中用戶都有或多或少好友及粉絲,在互聯網中他們都是潛在的消費群體。這些用戶除會對網絡購物全程進行參與,還可能對各自購物體驗進行發布和分享,從而擔當其網絡“導購員”,在社交電商中不自覺地為其他潛在消費者解答“買什么”以及“在哪買”等問題,對那些尚未形成明確消費需求的用戶產生激發作用,激發其消費需求,提高社交電商轉化率。
四、營銷、時間成本低。
我國電商巨頭存在明顯的“中心化”特點,社交電商系統大量消費者與商品被匯聚在電商巨頭掌握中。
從網購市場來看,僅阿里所占份額即達到78%;從網絡購物端來看,僅移動購物市場所占份額即達到82%。這些電商巨頭往往通過競價排名及主頁展示位等方式對商家較大額度營銷費用進行賺取,這些成本大部分最終需要消費者加以承擔,且商品繁雜的搜索類目等又會導致消費者購物時間成本提升。社交電商平臺則可對多個流量入口進行開創,每個入口可以與特性消費場景對應,并匹配相應消費群體,實現精準營銷,降低消費者消費時間成本;與此同時,這種“去中心化”模式,還能降低電商營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