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電視、報紙等媒體所賜,現在人已經有了自動屏蔽廣告的本能。誠然,媒體離不開廣告,但現在做好一個深入人心的廣告也是越來越難,廣告界的大師們還在吼“創意、創意”,但是,不管你說的是火星撞地球,還是天外在飛仙,大家早已麻木了——廣告你也信啊?!大師們尤其不愿意面對的現實就是:你只要表現得像廣告,人們就把你“咔”掉。全民抵觸廣告的時代如何做營銷?試試下面幾種廣告營銷方式吧:
【持續的營銷戰略】
無論是事件營銷、植入、廣告、促銷、贊助抑或公關,都要放到品牌的戰略層面,否則,很容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手段行不通,就找下一個,永遠停留在無休止的“見招拆招”的戰術節奏當中。
“借口”很重要。統一石化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第一時間推出的那句廣告“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巧妙結合產品、時機,短期內讓統一潤滑油吸引了大量受眾的眼球,極大提升了美譽度。而讓企業大傷腦筋的是,像“拉登之死”這種爆炸性新聞,并不能被有效利用。
下一次的營銷,必須是建立在上一次營銷的基礎之上。只有不斷地升華,上升為戰略層面,你才能制造出有效的新聞和品牌的口碑,才能讓消費者持續關注,構筑成一個消費趨勢,一浪更比一浪高,而不是“轟炸式”的晴天霹靂,雷聲驚人但就是不肯下雨。
【潮流領導】
營銷策劃不是一個單獨就能執行的概念,還得注意與其息息相關的傳播手段——企業不但需要制造事件,還得去進行有效傳播,比如潮流領導。
首先,你需要挑選能制造輿論的人,或者是能迅速把輿論擴散給大眾的人。比如球星、成功人士,電視主持人,夜店里的潮人,看起來比你光鮮的白領,朋友很多的人,能讓你迅速融入他朋友圈的人……
其次,讓他們將品牌引入市場。讓他們在公共場合里吃、穿、用企業的品牌。但是得記住一條,不要去使用獨斷的廣告來表現?,F在的年輕人都反感“被教育”。
在比賽和派對里,這樣的傳播尤其有效:當把你放到這些情境里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跟他人趨同。
當然,飽受風濕病折磨的老奶奶會不一樣。她會待在家里,看著那些“有人證”的醫療購物廣告,然后按屏幕下方的電話打過去——隨著教育水平的日漸提高和媒體的日益增多,這種情形將會越來越少。
【病毒傳播】
消費者的口碑傳播最可信,也最具爆發力,這點毋庸置疑。它的缺點就是不可預測,不可控制,時間也不能隨你確定。最倒霉的是:任何品牌的缺點,傳播起來都會比優點還快,一般是十倍于后者。
當某人非常喜歡這個品牌,而且他想交到對此品牌同樣感興趣的人時,就會自主地傳播。如音樂、酒、畫作、收藏、某種特殊的食物等等。
怎樣讓他自發傳播?這是個難點——很多東西,消費者并不是很感興趣,不值得他去浪費時間。
投放媒體
這里僅就媒體中的一項來說明——電視廣告。
很多電視節目都在爭收視率。不錯,開著電視的時候,人們是會看電視。但人們腦子中想的是什么?
小范是獨身主義者,但非常喜歡看非誠勿擾,不過那都是和朋友在家喝酒的時候。問題是:他們是聊天的多,還是想看電視的多?此時打廣告會給他們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因此,你不但需要找到使觀眾感興趣的事,還得使其與觀眾感興趣的媒體節目相結合,每類觀眾看的節目是不同的,按照峰期購買廣告媒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如何在媒體節目中安排廣告,盛行的觀點是:要么是開始播放節目的最后一個廣告,要么是放完節目的最前一個廣告。
【品牌喚醒】
品牌,需要喚醒消費者心底的一個已有觀念,使品牌與這個觀念相連即可。當然消費者對這個關注的持續時間也不會長——吊詭的是,遇到有與觀念相似的情境時,這個品牌又會被喚醒。
“送禮就送腦白金”就是很好地運用了這條機制。這個機關一旦安入消費者腦子里,每當他想到“送禮”時,這個機關就會展開下個步驟——“腦白金”。
提到腦白金,就不得不說黃金酒。腦白金銷量好的原因,不僅是狂轟濫炸的廣告效應,還有它剛出世時的軟文鋪墊。腦白金推出時,報紙還是主力媒體,上面的軟文可以令人信服。
而對于黃金酒來說,“送長輩,黃金酒”就缺乏有力支撐點。光靠電視廣告上說的“五種糧食,六味補品”,或是在其他媒體上——如互聯網上刊登軟文,都不能立馬見效——現今的人們對于互聯網的軟文實在是太過敏了。黃金酒沒有很好地利用引爆點,而是采取了人們比較反感的媒體“轟炸式”教育,收效甚微。
【善加區隔】
品牌光喚醒還不夠,你還需要區隔。哪怕你是在植入。
《瘋狂的石頭》里,甩長頭發的民工抖了抖自己的衣服,說了句“牌子,班尼路”。這句話,會讓你的企業永不超生。而企業估計現在還沒回過味來:為什么我們的產品賣不掉?
消費者定義品牌,而使用環境定義了消費的行為。企業最好給品牌區隔一個使用環境,主動擯棄非主流消費群。
來自BBS的消息:“自南非世界杯后,一組‘國足出征,全隊LV裝備’的圖片被瘋傳……近日統計LV大陸銷售暴跌48%。”于是,“LV法國總部今日致電中國區代理,要求公關掉所有有關國足和LV的圖片及網絡內容。”
同樣倒霉的有寶馬。寶馬在國內一定程度上成了暴發戶的象征,這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定義。“終極座駕”逐漸會被“狂妄”、“敗家子”種種不利的消費者定義所代替。
廣告,已經被大眾所區隔了。你的品牌,最好不要再重蹈覆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