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網壇科技 www.www.papapaimai.cn 2019-07-03
餐飲行業跟其他商品的交易買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餐飲呈區域性,而其他的商品買賣在電商平臺則是涵蓋全國的,全球購這樣的平臺則是涵蓋全世界的。
而餐飲行業,只能在一個區域內玩,遠一點也送不到??!
所以餐飲業的電商化是區域性滲透的,這些餐飲業的電商平臺跟淘寶、京東的電商平臺不同,京東、淘寶的平臺只需要掛到網上,就有很多中小賣家進駐,平臺跟這些中小賣家可以進行遠距離的協作。
而餐飲業的平臺,則需要一個城市推廣部門,一個個去對接這些餐飲業的中小賣家。而這個過程就相對漫長。
餐飲業的電商化不同于那些可以長距離運輸的商品電商化,餐飲業的電商化需要更加的精耕細作,因為前期的過程相對漫長,所以我們很難窺到這個趨勢的全貌。但如果你看看京東、阿里,你就會知道最終的贏家一定是電商平臺,而不是餐飲賣家。
餐飲電商的兩大殺手锏
餐飲業的電商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
一種是美團“拼單模式”。
就是利用互聯網找到更多的人大家一起拼單可以拿到更低的折扣,這就是前面我那個開餐飲的朋友既愛又恨的拼單模式。
第二種是外賣業務。
美團這方面做得也比較突出,他們承擔了這些餐館“接單”和“腳”的角色,成為這些餐廳業務的延展部分。而這個角色比拼單模式更進了一步。
外賣業務,會使消費者更加方便地獲取食物。人的行為是有依賴性的,就像我們習慣了開車搭車,而漸漸地喪失了走路的功能,如果外賣業務一旦形成更加強有力的體系,那么我們就很可能依賴上了“飯來張口”的生活。
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找一口吃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專程跑到飯店去吃呢!除非那個飯店臨近山清水秀,或者有什么人妖表演。
那么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這種吃飯是為了社交,為了體驗環境,而不純粹是為了食物本身 。如果僅僅是為了食物本身,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辛苦趕到飯店,因為停車位而煩惱呢?
又會拿地面商業開刀
一旦這些互聯網公司把外賣業務做得更加體系化,外賣業務就會把整個餐飲業劈成兩半,一種是以食物為主要目的,運營效率的大比拼;另外一種則是以社交為目的,情景體驗營造的大比拼。
而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決定了食物的分類也不同,我們發現第一種是快餐式的做法,而第二種是正餐大餐式的做法。
當然在我們的概念里,快餐是麥當勞這樣子的,只有標準化的少數幾個單品,但是在這個時代,快餐的概念會逐漸被放大,只要是沖著食物本身去的,都可以被理解為快餐。這樣子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龐雜的快餐體系,這些快餐未來都要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拓展自己的業務。
那么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外賣越來越多,這些快餐廳有必要花高價錢去租臨街旺鋪嗎?這個問題跟當初的淘寶、京東一模一樣。
電商這個模式之所以存在,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在合作鏈條之外有一個埋單者,這個埋單者就是鋪租,如果有一天餐飲的電商化也導致鋪租來買單,也就是說眾多的餐飲店都避開臨街旺鋪的高成本 ,而轉向一些倉庫、菜品生產車間,省掉鋪租成本,讓利給顧客,而只做外賣業務 ,這樣的話完全是可行的。
這不單是可行的,并且是必然的,因為商業一定會朝著成本更低的方向去發展。
我們未來吃到的食物,可能更多的是從那些菜品生產車間里出來,然后由快遞人員直接送到我們指定的地點。這一點,跟淘寶、天貓很相似,我們在淘寶、天貓上購買的東西往往是從工廠的倉庫里直接運送到我們手里,繞開了所有中間環節。
互聯網上的新“房東”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地面的商鋪連餐飲行業都看不上了,地面店會更加冷落。而這些餐館爭奪的核心資源是在美團外賣或者百度糯米上的排名,在互聯網平臺上“鋪租”,會大于在地面開店的鋪租成本。
想想看,現在在阿里平臺關鍵詞的費用,要遠遠大于地面店的鋪租成本。這些餐飲的互聯網平臺最終會取代傳統商業鋪租的價值,而成為在互聯網上的“房東”。
所以最終主導餐飲行業的,可能還是互聯網公司。如果這些互聯網公司掌握了餐飲的入口和配送服務,那么可以這樣說,最終這些餐飲行業都會淪為“打工的”。
餐飲連鎖要跟誰聯姻
那么,餐飲連鎖公司會怎么樣呢?過去的餐飲連鎖,是跟那些地面商圈緊緊捆綁在一起的,這些開商場的跟那些食品連鎖往往有協議,商場開到哪里,食品連鎖店也會開到哪里。
但顯然這些食品連鎖店是被這些商場綁架的,因為這些商場被電商沖擊之后,購物中心的價值正在失去。過去一個商場的業態,是以購物中心為核心,是以餐飲為配套的組合拳。而現在,購物中心的價值失去之后,商場的重點價值,則變成了美食一條街。說難聽點,大家去商場,不是為了購物,而是為了吃飯。
未來如果你的連鎖店仍然是跟地面的購物中心捆綁在一起的話,那恐怕是死路一條。那未來跟誰聯姻更合適呢?答案不言自明,就是跟這些互聯網餐飲平臺。
隨著這些互聯網餐飲平臺在各個城市遍地開花,你的連鎖企業也應該隨著他們的網絡系統迎頭趕上,如果是那樣的話,我相信你的餐飲連鎖企業跟這些互聯網餐飲平臺是深度聯姻的。
如同阿里系,對七格格、韓都衣舍、裂帛的參股,最終變成了一家親。而這個就是互聯網公司這個餐飲業的外行,控制整個餐飲業的巨大“陰謀”。
未來只有這三種餐廳業態
看清楚了嗎?未來的餐飲平臺,不是那些商圈的商鋪,而是這些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平臺聯合這些餐飲企業,消融了地面商鋪的價值,這也是這些互聯網平臺能存活下去的根本原因。而傳統意義上的餐廳運營者,則扮演了這些互聯網平臺的供應商角色。最終餐飲完成了互聯網化。
不久將只有三種餐飲形態:
第一種:全球連鎖網上餐廳,跟這些互聯網餐飲平臺高度聯合,類似于“網上的麥當勞、肯德基”。菜品沒有那么多,更加標準化,也更便宜,是我們的家常便飯。
第二種:個人化的廚師餐廳。自己有拿手菜,就可以借助互聯網餐飲平臺,低門檻的開餐廳,這一類人可能是最多的,類同于淘寶上千千萬萬的的中小賣家。
第三種:社交類型的餐廳,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餐廳。這類餐廳會借助互聯網餐飲平臺來引流,但卻不會重點推行外賣。因為更多的時候需要環境來滿足人們的社交目的。